返回

转载——心理科学进展 | 今天,你“该洗手时就洗手”了吗?

文章来源: 点击: 更新时间:2022-04-16


洗手,或者说保持手卫生,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餐前要洗手、摸了脏东西要洗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勤洗手、戴口罩更是成为了常态化的基本防护手段。

但我们真的做到“该洗手时就洗手”了吗?

举个例子,如果你稍微观察过的话,许多人吃薯条是不戴手套的,这时候从理性角度来考虑,为了避免潜在的细菌或病毒感染,洗手无疑是一项简单又有效的保护措施。



那么你能保证每次吃薯条之前都仔仔细细地把手洗干净吗?而现实生活中还有无数需要洗手的时刻,你能保证你都不曾忽略吗?可见即便是洗手这样简单的健康决策,也会同时受到许多内部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

如果只告诉某个人“多洗手能预防XX疾病”而期望他能乖乖保持手卫生,这就建立在他是“理性人”,会为了避免潜在的疾病风险而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上,是一个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经典模型。



但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等人指出,人们的判断、决策过程不只受到理性思维的影响,而是会用到两套不同的思维系统,即“经验−直觉”式思维系统和“理性−分析”式思维系统。然而洗手本身是个非常迅速且频繁的过程,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并不完全依赖理性系统做出决策,这种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经典干预效果就不理想。

而如何对“经验−直觉”式思维系统也加以利用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就不得不提到“助推”(Nudge)“助推”这个概念是行为经济学家Richard Thaler正式提出的,即在充分考虑个体非理性决策系统的基础上,采用更“隐性”的策略引导个体行为向预期方向改变。



这么说比较抽象,让我举两个手卫生相关的例子,首先比较经典的一类助推策略是改变决策架构,比如增加有利选项(就是能够促进洗手)的可见性,让它们更不易被忽视。

公益组织Splash开展的现场实验就表明:在卫生间到洗手池的路面上印上色彩鲜艳的路径线和脚印等标识进行引导,可以显著提高小学生的便后洗手率。


另一类比较有趣的助推是环境暗示,比如在手卫生情境中提供一些刺激或线索(通常是负面的),从而触发个体对手部污染的厌恶感和对手部清洁的需求,促使他们做出洗手行为。我们的神经系统会将触摸与负面特征的转移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虱子效应”(the Cootie Effect)。Dooley利用这种效应,在门把手周围贴满病菌图案以减少人们的直接触碰并促进他们洗手。



除了上述举例,还有许多没有提到的手卫生助推策略,如果想要更加系统性地了解“助推”在手卫生领域的应用以及其发展前景,欢迎到我们的文章里来看看!



文献来源:

郭梦茜, 张宁. (2022). 助推手卫生的行为干预策略. 心理科学进展 , 30(4), 863-876.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9-02 16: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