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埃里克·埃里克森

文章来源: 点击: 更新时间:2009-11-25

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06.151994.05.12),美籍德国儿童精神分析医生,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1902年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1933年结婚后即移居美国,1939年加入美国国籍。

埃里克森未曾受过正式的大学教育,1927年在维也纳一所新型学校授课,同时进精神分析研究所受训,并接受安娜·弗洛伊德的分析。19331939年,先在美国波士顿开业,作为一名儿童精神分析医生,并初次在哈佛、耶鲁等医学院和人类关系研究所任职,研究了自我发展问题。19391944年,他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的纵向“儿童指导研究”,主要问题包括人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中冲突的解决,儿童游戏结构的性别差异等,并于1938年和40年代初期与人类学家先后去印第安人居留地,对苏人和尤洛克人进行了文化人类学调查。此后6年他在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堪萨斯等地任教。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观点于此时逐渐形成。1950年,他的重要著作《儿童期与社会》一书问世,并于1963年再版。他在此书以及后来的一些著作中,清楚地介绍了一个关于儿童发展的崭新学说。

埃里克森修改与扩充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人除了生理性的冲动外,在生长过程中还有一种注意外界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需要,而个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他将人的一生划分成八个阶段:

1.学习信任阶段(01.5):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53): 自主与羞耻、怀疑的冲突

3.发展主动性阶段(35): 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4.变得勤奋阶段(612): 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25): 亲密与孤独的冲突

7.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2565): 生育与自我专注的冲突

8.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上): 自我完善与绝望期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他在晚期关心20世纪人的道德和政治问题。其后期研究已深入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棘手问题,如黑人的社会地位、妇女作用的变更、青少年异常行为等。他的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已超出了精神分析的临床范围,与习性学、历史、政治、哲学和神学联系起来。其声望也超出了美国国界。

主要著作: 《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1958),《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1968),《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1969),《新的同一性维度》(1973),《杰斐逊演讲集》(1974),《同一性与生命周期》(1980)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9-02 16:06:59